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10月6日訊 據新華網報道,帶著“末日黃花”的心態走到淡水,卻發現“與有榮焉”的新大陸。解說資料或是誤解,眼前真實方就一口憑說。
  “臺灣歷史上第一大港”、“西方文明散播點”、“基隆港興起後淤淺漸荒”、“地位跌宕淪為小漁港”……所有查閱“關鍵詞”都隱晦指向,淡水“窮途末路”。真是如此麽?
  捷運列車高架城市上空,一路向北飛馳,站在窗口遠眺,未“水”而“水”先來:從淡水捷運站幾公裡外,便望見淡水寬闊體魄於群山間鋪張開,水面粼粼,閃動午後暖陽。
  “金色水岸”依水修築,蜿蜒數公里,游人在巨榕傘絮罩蔭下休憩談笑,運動愛好者騎腳踏單車悠悠環湖。
  順水游逛中正觀光市場,店鋪一字排開,鋪主扯嗓叫賣,油炸大魷魚、正宗蛤嗲、燒酒螺、愛玉冰、青草茶……當地海產、特飲是陸客最愛聚集之處。多家租車“趴趴走”店鋪,外租車輛排滿市口。巷間,散落著打靶氣球、彩色彈珠、洋畫卡片的“古早”小把戲,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憶。
  “現在漁民很少了,退居到更偏遠的地方”,“懷舊柑仔店”店員女孩一邊結賬明信片價碼,回頭又添一句,“像你這樣的陸客卻是最多”。
  從觀光市場小巷穿過,直通淡水老街,步入其間,街市寬闊,豁然開朗。折字迂迴街道長達數百米,上百家店面於此雲集,喧囂熱鬧。
  盛極一時的“港印”,仍可輕鬆尋到。不少餐廳裝飾為地中海風格,街面上,鋪陳最多便是魚丸、魚酥、蝦捲土產店,游客一面試嘗議論,一面排出長隊。當地人口碑相傳的小吃“阿婆鐵蛋”、“阿給”,留存至今,受人追捧。
  一家名為“登峰魚丸博物館”就開在老街上。海魚模型張牙舞爪、攀壁附梁,無線電浮標、地圖、用具解釋著海釣流程,“大白鯊可以做魚丸麽?”牆壁上貼滿眾多可愛海報。甚至,紀念館頂層三樓開通了“DIY”教室,請食客動手泡制魚丸。
  64年前,這家“博物館”店主林國峰在馬路對面開出第一家魚丸店,幾十載研盡海魚食材及口感,近年來前後斟定四五名設計師,才落地建成魚丸博物館,與販售魚丸、魚酥街鋪融為一體。
  “當初爸爸做館,是想講述淡水古而有之的吃魚丸習俗,並且力圖深掘,魚丸文化如何而來”,如今女兒林宜邦接手“二代掌柜”,成了整條街最忙的老闆之一。
  林宜邦一家,是土生土長淡水人,見證港口由盛走衰的歷程,但生意比起半個多世紀前,毫不遜色。
  沿淡水河畔而行,向西漫步數公里,林林總總,散落著三十多個新老景點。從老街起,紅毛城止,滿眼皆人,滿處商機。
  隨意向當地人問起“沒落”言傳,詭笑寡言,置一句,“是游客必經之地,你自己慢慢看啰”。責任編輯:薛洋  (原標題:誰說淡水已“沒落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ssmyo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